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

2019年11月3日,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召开“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全会和相关领域专家近200人参会。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谈美蓉充分肯定了分会一年来的工作,对分会委员队伍进一步扩大表示祝贺,并指出分会应在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的新机遇下,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进一步做好治未病工作的“守正创新”。


(谈美蓉副秘书长讲话)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贾杨做大会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2019年分会的主要工作,如开展每季度学术活动、征集评选分会会徽、评选分会年度优秀论文、招标分会年度科研课题、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倡导中医健康旅游等;并提出要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治未病工作提出的新思路新要求,继续做好2020年分会各项工作。


(贾杨主委做工作报告)


(会徽设计颁奖)


(优秀论文颁奖)


分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增补20名委员的决议,并报请总会批准同意。同时发布了治未病分会的会徽标识、举行了2019年度分会优秀论文颁奖,并公布了分会立项的课题名单。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会徽)


据会徽设计者梁云麒和胡伟民委员介绍,会徽的设计思路源于“阴阳理论”和“治未病”理念。图案整体为圆,小苗弯纵中间,将圆一分为二,大叶各生一侧,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形似太极。图案下半深蓝处形似手掌,医者仁心,扶苗而上,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亦形似和平鸽的翅膀,代表医生的纯洁与高尚。内圈图案上半留白为天,小苗如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苗终能成树,方可擎天;图案下半深蓝似海,如同汪洋中医,博大精深,有容乃大;上下齐看,滋水涵木,为中医补肾柔肝之法。整体图案中间小苗为一“竖”,左右大叶为二“横”,图下半深蓝色图案形似手掌的拇指和掌指分别为一“撇”、一“捺”,以此组成一个“未”字,蓝色基调同时呼应了“上海”二字。在“治未病”保驾护航之下,小苗扶摇而上,欣欣向荣,因此取名“海上守护者”。


在其后的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吴耀持教授、清华大学陈军力教授、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复旦大学冯异副教授、华山医院王文健教授、市中医院朱凌云教授和市中医文献馆黄素英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做了“火罐治疗导致院内感染的对策”、“野山人参和常见贵细中药辨识”、“新媒体健康管理科普与生活方式干预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和机制研究”、“精准医学时代的中西医结合”、“张氏医学膏方解析”和“蔡氏妇科膏方精华“的学术报告。来自上外附中东校的贾茗萱同学作为全市中学生优秀中医药科技项目获奖代表,交流了“上海市中心城区不同年级中学生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差异性分析与对策研究”成果。



会后,委员们纷纷表示,将共同努力,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到全市性治未病发展的工作中,把治未病分会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做大做强!